中醫藥資訊 > 中醫藥發展史 > 宋遼金元時期的醫學 > 醫藥學家傳記 > 張元素 >

作者:林昭庚 日期:
2011-11-08 07:47:49

張元素
張元素(西元一一五一年至一二三四年),字潔古,金代易水人,他自幼聰敏,八歲試童子舉,二十七歲試經義進士,因為犯廟諱而落第,於是放棄仕途而學醫,他深入研究《內經》等醫學經典,十分推崇張仲景之學,並擷取王叔和、孫思邈、錢乙及《中藏經》之說,自成一家,開創金元時期的「易水學派」,其代表著作有《醫學啟源》三卷、《珍珠囊》一卷、《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潔古刺諸痛法》等,相傳還有《醫方》、《藥注難經》、《潔古本草》等,但目前已失傳;據《金史》記載,張潔古與劉完素交往密切,當時劉完素罹患傷寒多日,頭痛脈緊、嘔吐、無法進食,自己醫治卻無效,張潔古前往為其診候,完素對他十分冷淡,當潔古診其脈象,詢問服藥情況後,便告知完素醫理,並用藥使其一劑而癒,完素對潔古之醫術讚譽有加,而張潔古因治癒劉完素的傷寒病,於是聲名大噪【1,2,4,9】。
張元素的學術思想,主要具體表現在臟腑辨證、遣藥與制方及治療脾胃病等方面,他在臟腑辨證學說方面,綜合《中藏經》、《小兒藥證直訣》、《內經》等書之相關內容,系統性地介紹各臟腑病證、脈象,並附以相應的藥性配伍原則及補瀉用藥、方劑,在學術和臨床上都具有指導價值,在遣藥與制方上,他則受到劉完素重視運氣變化對人體影響的啟發,深入研究《內經》「七篇大論」中氣機升降浮沉趨勢、氣的陰陽厚薄及藥物四性五味的特點等,將其廣泛應用於藥物功效原理及作用特異性等內容的闡發中,創立了一整套包括性味學說、陰陽厚薄學說、升降學說、歸經及引經報使學說等在內的系統藥物學理論;而脾胃病的治療過程中,他則強調「扶養胃氣」的觀點,重視「養正」之法的應用,對一般脾胃病,他主張以甘味或氣溫藥補之,創制了加減沖和湯、枳朮丸、白朮散等健脾、強胃的方劑,並直接影響「易水學派」中「扶護元氣」特色的產生【1,4,13】。
此外,張元素的「內傷三陰證」、依脈辨證用方學說、傷寒病及針灸治療等理論,多被其傳人吸收應用於相關著作中,如李杲繼承其「古方新病」思想,注重以臨床實際出發,創制新方,張元素的藥物學理論經過李杲的靈活應用,充分表現出其臨床價值,而其臟腑辨證及扶養胃氣的思想,對李杲創立以「補土」為特色的系統脾胃理論亦有重要影響;「易水學派」經過諸弟子及後代醫家的發展,在元代成為與「河間學派」具有不同學術風格的一大流派,兩派相互爭鳴,互相促進,最終帶來金元時期醫學的繁榮【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