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資訊 > 健康飲食入門 > 前言 >

作者:李世滄 日期:
2001-12-17 13:26:34

前言
食物是維持人體生命和機體活動的最基本條件。人體攝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營養素以維持生命活動的整個過程,稱為營養。飲食營養與人體健康的關係非常密切,而正確與適當的攝取和利用食物,可以促進生長發育、增進健康、提高身體機能、防治疾病和延緩衰老等。
飲食養生又稱“食養”、“食療”。戰國時期的醫家已經非常重視食療防治疾病的方式,如扁 鵲云:「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癒,然後命藥。」
唐朝大醫學家孫思邈對飲食保健(即食養)頗爲重視,他在《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六.食治.序論第一》中強調:「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意思是說食養不僅可以強身,而且可以預防、治療疾病。他認爲「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若能用食平,釋情遺疾者,可謂良工」。他十分推崇食療,僅在《食治》中就列舉果實、菜蔬、穀米、鳥獸等四大類食物。如他在關於浦桃(即葡萄)記載中指出:「(浦桃)益氣,倍力,強志,令人肥健,耐飢,忍風寒;久食輕身不老,延年。治腸間水,調中。可作酒,常飲益人,逐水、利小便。」孫思邈的這些觀點不僅可使我們瞭解古人的飲食保健原則,而且對我們今天的生活也大有益處,是足資借鑒的。葡萄依據現代科學對其營養素及特殊物質的多種作用原理得知,葡萄可以健腦、強心、利尿、除煩止渴、開胃化石、增氣力、降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發作、中風、更年期綜合症及消除致癌物等功效。
宋.婁居中《食治通說》亦云:「食治則身治,此上工醫未病之術也。」亦即飲食方法得當,便可以防、治疾病。事實上,許許多多的天然食物本身又可當作藥物,此即“藥、食同源”的說法。如所謂的“上品”藥材,就這麼記載:「上藥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輕身益氣,不老延年。」
我國早在2000年前就對飲食防、治疾病有專門的論述,如《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提到:「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明確地指導人們對四大類食物的食用,即是藥治需與食療結合,且需以補充營養、增強體質的飲食配合為主要原則。
早在周朝時即已有“食醫”的官職和專科設置,食醫是專職食療、食養的醫官,其負責食物調配,維護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此外,尚有論述飲食治療和營養衛生的專著,如唐.孫思邈《千金.食治》、唐.張 鼎《食療本草》、唐.昝 殷《食醫心鑒》、南唐.陳士良《食性本草》等。這些典籍記載乃前人從實際使用經驗和深入觀察所得到的結果,其科學性在二千年後都可得到現代科學的驗證,而且一些民間做法仍然廣為流傳著。
在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交戰雙方都明令保證士兵的口糧,人們在生死攸關的應激狀態下,才想起飲食也對戰爭勝敗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無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國聯,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聯合國,都通過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營養素的供給量。就美國而言,其食物與營養局在1941年開始制定食物推薦供給量,1943年公布第一個版本。1940年代,各類維生素的發現與人工合成已陸續完成;而在1960年代大部分人類需要的微量元素,也皆作為研究的重點;1970年代以後,人們開始認識均衡膳食不僅在戰時,在平時也一樣重要;1980年代後期,飲食與引起人類死亡的疾病已經明確,人類的死亡不一定是戰爭武器,而是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消耗性疾病等。人類既可以從災荒、貧困中死亡,也可以在飽食中,不知不覺地提前喪失生命。所以,當前的考慮已不僅僅是營養是否均衡,而且應該考慮飲食如何來防止慢性疾病的發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