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資訊 > 健康飲食入門 > 使用說明 >

作者:李世滄 日期:
2001-12-17 13:26:34

使用說明
中醫食療用方,突出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依據陰陽五行學說、臟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和病理學說及診法治則等原理。用藥有據:根據藥物的五味、四氣;升、降、浮、沉;歸經。組藥有方:按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方必依法:有汗、吐、下、和、溫、清、補、瀉等。
食療與單純用食物補充營養是有本質差別的。因為人體對營養成分的吸收必需考慮兩個方面:一是營養成分雖然豐富,但因著機能受損,或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若急於大量補充營養,卻往往出現胃不納食、脾不運化,反而造成嘔吐、泄瀉、胸滿、腹痛諸症,適得其反;二是食物雖含豐富的營養,但其營養成分的形式未經轉化,不利於消化吸收,大量食之卻補益甚微。若施以中醫食療,於食物中針對性地配伍藥物,進行調治,既可以減少上述弊病,亦可以較充分的發揮食物的營養作用。
中醫食療是取藥物之性(氣),用食物之味,所謂“食藉藥力,藥助食威”(如薑糖、當歸生薑羊肉湯)。適宜年老體弱、病體虛損、某些慢性疾病及常見多發性疾病的治療保健,極為適宜。根據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大部分滋補藥膳,確有增強人體的生理功能,改善細胞的代謝和營養,並能增強免疫系統功能,改善心、肺和造血系統功能,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抗體形成作用,達到滋補強身,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功效。
在合理的中醫食療配伍中,食物與藥物的相互作用,還可能產生新的複合產物或新的有用成分(如大蒜可以和維生素B1合成一種叫大蒜硫胺素(Allithiamine)的物質。大蒜硫胺素的作用比維生素B1的作用還要強),因而獲得更佳的食療效果。
大蒜是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後,始將大蒜帶回。從那時期起便開始食用大蒜,以後又逐漸認識了它的藥用價值。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載有人用大蒜敷足心即止血的實例,長期以來,人們用大蒜搗爛敷足心治咳血、鼻出血等也有較好的止血效果。
依據國內外主要機能性研究文獻記載,其具有1.抗氧化作用;2.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及血小板凝集活性(透過抗氧化作用);3.保肝作用;4.預防高血壓(活化一氧化氮合成酵素);5.防癌;6.降血糖作用;7.對心臟血管作用;8.抗菌作用:具廣效抗菌作用。
研究中指出大蒜對(1)G(+)、G(-)及多種致病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無菌性創傷有抗炎作用;(3)對皮膚粘膜有刺激;(4)可增加胃腸蠕動;(5)有抗癌作用;(6)有抗血凝作用;(7)使用適當可降血壓;(8)具保肝作用;(9)具良好抗氧化作用;(10)具降血糖作用;(11)維護心血管作用等。
實際使用證明,慢嚼大蒜瓣,不緊可殺死口腔中的致病菌,達到預防流行性感冒及呼吸道傳染病的作用,還可以有著預防齲齒的效果。
大蒜本身含維生素B1並不多,但它卻能增強維生素B1的作用。這是大蒜可以和維生素B1合成大蒜硫胺素,它的作用比維生素B1還要強。因此,在有充分葡萄糖供應的前提下,平時適當地吃一些大蒜,可促進葡萄糖成為大腦能量來源,使大腦細胞更為活躍。
研究還表明了大蒜的防癌作用是大蒜通過抑制黴菌和細菌因而阻斷內源性亞硝胺的合成外,還發現大蒜中的巰基化合物是消除體內亞硝酸(亞硝酸是致癌物亞硝胺的前體)和阻斷內源性的亞硝胺合成的有效成分,這可能是因為這些巰基化合物成份可以改變肝臟內某些細胞色素P450之酵素活性之故。因此我們也因而發現平常食用香腸時兼食大蒜是很合乎科學原理的,此即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食餲、臘毒不能害」,而此種俗尚也已流傳許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