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資訊 > 健康飲食入門 > 中醫食療的功效 > 藥物成分與食物的作用 > 3.氣味 >

作者:李世滄 日期:
2001-12-17 13:26:34

3.氣味
氣味或稱性味,常稱五味四氣,是中藥的基本性能。《神農
本草經》序錄稱:「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
寒、熱、溫、四氣與有毒無毒」。四氣即四性。在本草典
籍內容中,大致上每味藥均標注其氣味。
(1)四氣
四氣就是寒、熱、溫、四種不同的藥性。寒與,熱
與溫,性質基本相同,只是程度上的差別。如就是微寒,
熱就是大溫。此在《神農本草經》序錄中早已說明。尚有一
些中藥,性較平和,偏寒偏熱不明顯,稱為平性,實際上仍
略有偏溫、偏的不同。故一般仍稱藥性有四氣,而不稱五
氣。
四氣是歷朝歷代先民根據中藥用於人體後所發生的不同
反應和治療效果,而作的概括。例如能清熱,解毒,血,
瀉火而治療熱證的中藥多屬寒或藥。具有祛寒,溫裏,助
陽,補氣而治療寒證的中藥,則多屬熱藥或溫藥。
中醫用藥很注意寒熱溫。一般而言,用溫熱藥可治寒
證,寒藥可治熱證,從而進行辨證論治。古人曾強調藥性
對於療效的影響,認為熱證誤用熱藥;
寒證誤用寒藥,都會造成不良後果。但對藥性的規律性嚴謹
度及現代研究尚屬不夠。某些結果已顯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
問題,如熱性藥四逆湯用後能增加大鼠的飲水量;寒性藥黃
連解毒湯可減少飲水量。如先將大鼠放置寒冷環境(-5℃)
20分鐘,再在室溫10分鐘後測定肛溫,則只見黃連解毒湯降
低肛溫。又研究中藥對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的影響時,發現熱
證病人出現交感活動增強,尿中兒茶酚胺排出量增多;寒證
病人表現交感-腎上腺功能不足,尿中兒茶酚胺和17-羥質
類固醇排出量減少。分別用寒藥及溫熱藥組成的方劑治療
後,前者熱象減退;後者寒象緩解,同時其自主神經功能逐
漸恢復。研究指出:尿中兒茶酚胺及cAMP、cGMP含量升高是
熱證的共同特點,實熱組比虛熱組明顯。
虛寒時,尿中兒茶酚胺及cAMP含量降低,cGMP升高,尿中
cAMP/cGMP比值下降。認為不同熱證有共同的物質基礎,並
通過兒茶酚胺及環核酸的生化生理及其與寒證或熱證臨床
表現的關係分析,說明交感-腎上腺功能系統活動增強,在
熱證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其活動減弱及副交感神經興奮,在
寒證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寒藥如黃連、黃芩顯示降低血壓
作用;溫熱藥如麻黃、青皮等能升高血壓,顯示抗休克作用
。研究結果顯示,部分寒藥和溫熱藥對自主神經功能系統
的功能影響較大。 寒藥中的清熱藥多具有抗菌、抗病
毒、解熱及促進免疫功能、提高人體抗病能力等作用;辛
解表藥、清熱通淋藥都具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大多數安神
藥藥性寒,具有鎮靜、抗惊厥及降血壓作用。開藥如冰
片、牛黃有抗菌、鎮靜、解痙作用。大多數滋陰藥也為寒
藥,多有抗菌、解熱、消炎、鎮咳等作用。此外,寒藥如
苦參、大黃、山豆根、青黛、山慈菇、白花蛇舌草等具有抗
腫瘤作用。
溫熱藥中的辛溫解表藥有發汗解熱、鎮痛、促進體表循
環及抗菌、抗病毒作用;祛寒溫裏藥通過強心、升壓、改善
微循環及皮質激素樣的作用而表現為回陽救逆;又由於暖胃
、加強胃腸消化吸收功能、止嘔、止呃逆及抗菌等作用而表
現溫中散寒。溫開藥如蘇合香、麝香等有強心、興奮中樞及
抗炎症作用。
補氣藥多屬溫藥,能提高人體非特異性抵抗力,增強人體應
激的適應能力,調整中樞神經系統的平衡,改善心血管系統
功能,促進免疫,促進細胞內蛋白質與核糖核酸的合成與代
謝,改善全身營養狀態。助陽藥能延長腎上腺皮質激素造型
小鼠的耐凍時間等。
(2)五味
五味就是酸、苦、甘、辛、鹹,是通過人的味覺器官對
一些特定化學成分的直接體驗。如細辛味辛、甘草味甘、黃
連味苦、芒硝味鹹。五味不僅可以用味覺來辨別,還要通過
長期用藥經驗,參考藥效來進一步確定。
不同的味有不同功能。如辛味藥含有揮發油,多有發散
行氣、活血的作用,如生薑、蔥白、蘇葉都能散寒解表,用
於感冒初起,具有發汗解熱作用;陳皮、砂仁行氣止痛,促
進腸胃功能,調整腸管運動;天南星、山慈菇消腫散結,用
以治療腫瘤。
味與化學成分有一定規律,據統計在85種辛、溫藥中含
揮發油的占53種,如解表藥香薷、紫蘇、辛夷、生薑、荊芥
等;芳香化濕藥藿香、砂仁、白豆蔻、草果、蒼朮、草豆蔻
等。行氣藥多屬辛溫,也以含揮發油為主,如木香、沉香、
橘皮、烏藥等,溫裏藥中也有不少含揮發油者,如乾薑、肉
桂、小茴香、花椒、胡椒、蓽澄茄、高良薑、丁香、吳茱萸
等。
酸味藥含有機酸,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如訶子、烏梅能
治久痢脫肛。很多植物性中藥如兒茶、五倍子等均含大量韖
質,味酸澀,可用以止瀉、止血。
甘味藥含醣類及其他活性成分,有補養、和中、緩和的
作用,可調補人體氣血陰陽,緩急止痛。如人參、黃耆補氣
;阿膠、熟地補血;飴糖、大棗甘緩和中;甘草緩急止痛,
調和諸藥。甘溫藥亦含有一些皂、糖類;甘平藥除含較多
糖類成分外,其中蛋白質、胺基酸、維生素類含量較辛溫藥
與苦寒藥為多,如補氣藥中即以甘溫藥(如人參、黨參、黃
耆),甘平藥(茯苓、甘草、小麥)為多。
苦味藥含生物鹼及苦味質,有燥濕或瀉下作用。能燥濕
瀉火(如黃柏),清熱瀉火(如黃連),瀉熱通便(如大黃
),降氣平喘(如杏仁)。苦寒藥多含有生物鹼及類(如
、香豆精、強心、皂、黃酮等)。
鹹味藥含鈉、鉀、鈣、鎂、鋁,碘等無機物及其他活性
成分,有軟堅潤下作用,能軟堅散結,滋陰潛陽,如芒硝含
硫酸鈉,能通便潤燥;海藻、昆布含碘,可防治甲狀腺腫。
中藥含有各種化學成分。藥的味,也是由其化學成分決
定的,成分不同,其味各異。因為一藥含有複雜的化學成分
,故其味也不止一種,有一氣一味,也有二味或三味的,以
其偏盛者為主,即是以其主藥有效成分為依據。《素問.宣
明五氣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
腎,甘入脾。」表明不同味的藥對人體的作用部位,具有一
定的選擇性。
各藥性味交互差異,作用迥然有別,如生薑辛溫,能發
散風寒;黃耆甘溫,益氣升陽。一類藥物中有共性,也有個
性,例如各種寒藥或濕熱藥都有它各自的共性和個性。而
且往往由於配伍不同而有所改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