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資訊 > 健康飲食入門 > 健康飲食與體質關係 >

作者:李世滄 日期:
2001-12-17 13:26:34

健康飲食與體質關係
生命現象的維持是透過生理活動而產生,而生理活動需要營養素的供給,正如《素問.六節臟象論》云:「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一段話正好說明了營養素入口後,只要得到正常的消化、吸收、分佈、代謝,便可使人們的精神狀況因而得以維持在最佳狀態,而飲食營養的定義即是有關消化、吸收、分佈、代謝及排泄。故唐.孫思邈《千金翼方》亦云:「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人不可一日無食」、「穀不入半日則氣衰」。由此可知飲食營養對生命活動、身心健康維持的重要性。體質的形成,除了先天稟賦之外,後天生活環境、飲食結構、營養成分的供應對體質的形成、維持也起著重要作用。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人類在飲食營養需求上,不像綠色植物可以從無機物中製造出全部必須的胺基酸、蛋白質、脂肪及糖。隨著生物體結構愈來愈複雜,便逐漸失去原始人體所具有的,因此就愈來愈需要依靠從飲食中獲取有機物質。人體的生長發育、新陳代謝、器官組織的構成、生命活動的維持無不依賴這些營養素的供應。人體組織主要由碳、氫、氧、氮四種元素組成,這四種元素占人體體質的96%。
營養學常以氮的平衡狀態來反映人的營養狀況,正氮平衡表示營養狀況良好;負氮平衡表示營養不良。含氮物質來自蛋白質,因此蛋白質的高低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食物營養價值的大小。營養與體質的關係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飲食的營養結構不同會影響個體體質狀況的形成和差異;二是不同的體質狀況需要不同的飲食營養結構;三是合理適宜的營養可以增強體質,維護身體健康。《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由此可知,飲食營養的偏嗜是不利於身體健康的,唯有飲食均衡,才能延年益壽。此外,由於不同地域在飲食結構上的差異、地理環境(包括氣候、土壤、濕度)的差異、飲食習慣、風俗等亦都會導致飲食不當的地方性疾病的產生。
食物對人體的營養作用也是有選擇性的,不疼的食物營養成分,其功能本身就存在著差異,人體吸收營養成分就會不同程度的影響著人體的內在結構。這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一個營養狀況良好的人和一個營養狀況差的人其體質狀況是不同的。再如中國南方和北方的飲食結構不同,南方人以米飯為主食;北方人以麵食為主食,從整體上來看,北方人較之南方人為高大,所以因飲食習慣會使體質產生差異。而東方式的飲食結構和西方式的飲食結構也同樣產生不同的體質與不同疾病的發生,這就說明飲食結構營養既可增強體質,對體質的形成和差異產生影響;而不當的飲食方式,又可導致不良體質的形成、疾病的產生。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不同體質狀況的人其基礎代謝率不同,由熱能的需求不同決定其對能量的需求、吸收。而能量主要來自飲食,尤其是來自於食物中的醣類、脂肪和蛋白質。不同體質狀況決定其對能量、營養素的需要,因此也就決定了飲食結構和飲食量。如老年人,其基礎代謝較年青人大為降低,其運動量減少,所需熱量也相應減少,因此老年人在飲食結構上應採取低熱量、低脂肪、低醣類、充足的蛋白質和維生素,以及適當的無機鹽類,這是由於老人的特定生理基礎所決定的。如果違反常理,則可能引起人體功能活動的紊亂,導致疾病的產生。再如男女之間,兒童和青年之間,由於存在著體質上的差異,活動量大小等因素的影響,他們對飲食結構的選擇,對營養成分的需求也隨之不同。
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人體內部存在著陰陽寒熱虛實上的偏向,而飲食食物自身亦有著性味、歸經、升降浮沉上的不同,因此不同的人不僅對飲食有所偏嗜,而且還可通過飲食之偏性以補己之不足和偏頗。《靈樞.五味篇》云:「穀氣有五味,其入五臟……五味各走其所喜……穀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故可以依據自身情況而選擇適當的飲食,不僅可以保證身體健康,還可以增強體質,提高人體新陳代謝能力,延年益壽。體質的強弱差異除了與營養成分的攝取有關外,同時還與飲食的節制有關。誠如《管子》云:「飲食節,……則身利而壽命益;……飲食不節,……則形累而壽命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