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資訊 > 健康飲食入門 > 結語 >

作者:李世滄 日期:
2001-12-17 13:26:34

結語
民以食為天,飲食營養與人體健康的關係非常密切,唐.孫思邈《千金食治》強調:“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故正確合理的攝取食物營養素,可以促進生長發育、增進健康、提高機能、防治疾病和延緩衰老等。宋.婁居中《食治通說》亦云:「食治則身治」。所以,只要飲食方法得當,亦可防、治疾病。事實上,許許多多的天然食物本身又可當作藥物,此即“藥、食同源”的說法。1980年代後期,人們已明知飲食可引起人類死亡的疾病,如心血管病、癌症、慢性消耗性疾病等,所以當前的考慮已不僅僅是營養是否均衡,而且考慮飲食應如何來防止慢性疾病的發生。
中醫食療,突出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用藥有據:根據藥物的五味四氣;升降浮沉;歸經。組藥有方:按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方必依法:有汗、吐、下、和、溫、清、補、瀉等。故對於食物能有針對性地配伍運用,進行調治,可消除營養成分雖然豐富,但人體消化機能不佳與食物雖含豐富的營養,但其營養成分的形式未經轉化,不利於消化吸收,大量食之卻補益甚微的弊病。
食療用方在實際應用中,還充分體現了因人、因時、因地的整體觀思想。注意
到人與自然的關係;注意到四時氣候、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因而針對不同的具體
情況,做出整體的分析。不僅對藥物的選擇,尤其對食物的配膳,都要做到互相
輔佐,適時為用。如風寒感冒,在冬季常用蔥白、生薑輔以熱粥等辛溫之品以健脾胃、發表散寒;而在夏季,則宜用藿香、薄荷、金銀花等與冰糖煎水代茶飲服,以清暑利濕。所以,食療的用方,是全面掌握病人情況,在結合天時、氣候、地理環境、生活習慣等條件做出整體分析後,才選用適宜的方劑,進行配膳的。
食療是取藥物之性,用食物之味,所謂“食藉藥力,藥助食威”(如薑糖、當歸生薑羊肉湯),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它既不同於一般的中藥,又有別於普通的飲食,而是具有特殊功效的健康食品。它是一種具有食品美味而又富含營養及保健功效的一種特殊飲食。所以,近年來食療在在都引起廣泛注意。
根據現代藥理研究證明,中醫食療所選用的大部分滋補藥膳,確有增強人體的生理功能,改善細胞的代謝和營養,並能增強免疫系統功能,改善心、肺和造血系統功能,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抗體形成的作用,其所含營養成分能有效地補充
人體能量和改善人體的營養狀態,調節人體內物質代謝平衡,達到滋補強身,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功效。
飲食的安全性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2500年前孔子於《論語.鄉黨第十》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若因故食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食大蒜:「食餲、臘毒不能害」,透過現代研究表明了大蒜可消除體內亞硝酸和阻斷內源性的亞硝胺合成。因此,我們也因而發現平常食用香腸時兼食大蒜是很合乎科學原理的,而此種俗尚也已流傳許久。
營養與體質的關係主要呈現出飲食的營養結構不同會影響個體體質狀況的形成和差異;不同的體質狀況需要不同的飲食營養結構;合理適宜的營養可以增強體質,維護身體健康。故飲食結構營養既可增強體質,對體質的形成和差異產生影響;而不當的飲食方式,又可導致不良體質的形成、疾病的產生。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不同體質狀況的人其基礎代謝率不同,由熱能的需求不同決定其對能量的需求、吸收。而能量主要來自飲食,尤其是來自於食物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不同體質狀況決定其對能量、營養素的需要,因此也就決定了飲食結構和飲食量。
合理的營養來自於合理的膳食,依據營養學的原則,是食物要多樣化,以穀類爲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常吃乳類、豆類及其製品;經常吃適量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吃清淡少鹽的膳食;吃清潔衛生、不變質的食物。如此便可以對高血壓、心臟病、腦血管意外、糖尿病以及腫瘤等,都可以從營養學上找到病因並找出預防措施。總是,合理的飲食習慣與飲食有關的方式都將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
|
|